近年来,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中小学学科类、外语语言能力类及与中高考高度相关的学科类等三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教育部等4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超过40万所。
《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
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
校外培训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方面。
相关案例
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消费者吴先生为其小孩报了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思维导图培训班,缴纳培训费用9000元,双方签订了培训合同。
其小孩学习了19天后,吴先生感觉小孩对该课程没有兴趣,遂要求该培训机构按照合同载明的“未学满一个月,按70%退款”的条款约定,退还自己现金6300元,但培训机构只同意退款5000元,于是消费者投诉至阆中市消委会。
经消委会调解,经营者最终退还了消费者剩余款项。
相关案例
在虚构原价方面,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案例中的邦德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2020双12‘邦德大促’”活动信息,标示“2节试听课+期末高分秘籍,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实际上,该套餐是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从未销售过。
在虚假优惠折价方面,如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2600元、划线价5250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1和数学培训班3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1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据。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
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还应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逻辑思维、社交礼仪等多个方面,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衔接与补充。
若孩子即将步入初三或者高三年级,家长还应重视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教导孩子做到劳逸结合、适度用眼。
此外,家长要对经常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引导和控制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频次和时长,防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造成伤害。
家长对培训班的作用认知要回归理性,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确需为孩子报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如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是否齐全、任课教师是否具有相应资格、其他家长对该培训机构的评价等。
其中,培训机构的资质信息可通过教育部开发并管理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
(http://xwpx.moe.edu.cn/)进行查询。
同时,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教师、费用以及退费程序等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避免入“坑”。
家长要当好培训服务的监督者。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要增强维权意识,主动做培训服务的监督者,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投诉举报,或直接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反映,发生消费争议的,还可以请求消协组织进行调解,提供相关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